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汉唐戏剧中参军服色与舆服志的关系

来源:戏剧之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冠服制度,于夏商时期建立,到周代基本得到完善,在春秋战国时被正式纳入礼制,成为历朝统治阶级为了明确且强化等级次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冠服制度包括服饰的形制、材质和

中国冠服制度,于夏商时期建立,到周代基本得到完善,在春秋战国时被正式纳入礼制,成为历朝统治阶级为了明确且强化等级次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冠服制度包括服饰的形制、材质和图案等多个元素,其中服色更是自隋唐起被明确和细化,黄、紫、绯、绿、青等色彩自此被归纳在一个代表阶级地位、官品高低的直观视觉体系中,并成为后朝“易服色、别衣服”的重要参考依据。冠服制度大都被史官撰写在关于前朝的史论典籍中,归纳在《舆服志》的条目之下,贯穿于整个中国服饰史。

传统戏剧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与舞台表演的要求有关,与戏剧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属戏班的物质条件等有关。传统戏剧服饰在其发展和程式化的过程中,各项构成元素受到了中国历代传统服饰特点的影响,并受制于历代《舆服志》的相关典章制度。文中以汉唐参军角色服饰色彩为研究对象,并对照同一时期《舆服志》中相关记载进行分析,从中探寻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的发展脉络。

1 参军戏服饰及其颜色

参军戏是唐宋时期盛行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1]。关于参军戏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其中主要有“汉代石耽”和“后赵周延”说。

现有汉唐参军戏服装色彩的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其中文物主要为可识别其服装色彩的唐墓参军戏俑。关于这些参军戏俑的身份尚有部分学者存疑,疑点主要是这些参军戏俑一般以成对形式出现,虽身着绿色和黄色袍服,表情夸张滑稽,和文献中参军戏描写的人物表演状态非常相似,但这些成对戏俑的服饰有的几乎完全一致,并无参军和苍鹘之分。参军、苍鹘两角色扮相差异的早期文献见于唐,但早在唐之前参军戏就存在,而与之相关的记载中并未单独列出苍鹘一角,也并未专门指出苍鹘扮相与参军的不同。因而笔者认为,在汉唐某些参军戏中,这两种角色的服饰相近或基本一致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文中将这些唐戏俑一并作为辅助资料进行分析。

汉唐参军戏中参军一角的服饰主要有巾帻、黄绢单衣、白夹衫、绿衣4种,服色包括黄、白和绿3种。“巾帻、黄绢单衣”见于宋李昉的《太平御览》,书中记载后赵时期“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著巾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为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为官陶令。’斗数单衣曰:‘政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2]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第206号墓出土的唐代傀儡戏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服饰。这座隶属张雄及其妻子麹氏的墓葬中,有两个木偶头戴乌纱帽,身着黄绢单衣、白裤,系黑带,穿乌皮靴,或歪嘴斜目,或翘唇瞪眼,具有明显的嘲弄表情[3]。金维诺等[3]根据墓俑形象、服饰来推断,似乎这时表演的内容已与盛唐时期的“弄参军”有一定关系。此外,2001年在甘肃庆城县城北出土的唐游击将军穆泰墓中发现的3件参军戏俑中也有黄色服饰。文献[4]中记载:“标本M2:21头戴高顶黑帽,帽顶扁平,形如矛头,帽檐上卷,并饰以彩绘,头略朝右,左眼圆睁,右眼紧闭,咧嘴大笑作滑稽状。身着橘黄色团领窄袖开襟长袍,在袍前交口处,装饰朱红色与白色的团花纹,腰系黑带,左侧带下缀黑色皮囊……标本M2:23戴黑色巾帻,帽顶高耸,面部表情生动滑稽……身着浅黄色团领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后袍裾向上翻卷,双手拢袖于左腹前……加上马、骆驼等,说明墓主人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时中外往来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件戏俑具有明显的西域特征。

“白夹衫”见于《乐府杂录》“俳优”条中记载:“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云‘韶州参军’。盖由此也。”[5]此戏的开端和其他参军戏一样,都有与之对应的真人真事,真实案例中后汉的石耽“衣白夹衫”,那么唐朝的俳优李仙鹤,想必也要象石耽“衣白夹衫”才能做到“善演”了。

“绿衣”的记载出现在肃宗在位时期,“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者,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6]《新唐书·肃宗七女传》中也有记载“阿布思之妻隶掖廷,帝宴,使衣绿衣为倡。”[7]西安西郊发掘的唐故云麾将军、右领军卫将军鲜于庭诲墓中也有着绿色袍服的参军戏俑,这对后被定义为参军戏俑的男性俑在最早的发掘简报中和11号胡人俑一起被划分为侍俑。报告中记载: “俑4和俑5二俑的服饰等均同,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绿色长衣,腰系带,足穿长筒靴,面带愁容,4号俑身微向右侧,两手供举胸前;5号俑则身微向左侧,两手圜垂腹下。”[8]现这对参军俑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绿衣”作为唐后期参军戏中参军这一角色的主要服饰,逐渐被固定下来,并在宋朝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网址: http://www.xjzjbjb.cn/qikandaodu/2021/0423/667.html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中的戏剧宣传述析以军队剧
下一篇:阳东霖创作有生命力的戏剧服装

戏剧之家投稿 | 戏剧之家编辑部| 戏剧之家版面费 | 戏剧之家论文发表 | 戏剧之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戏剧之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