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戏剧到歌剧以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为例(3)

来源:戏剧之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戏剧意象的巧妙使用,也是舞台上实践宿命思想的重要方式。因为宿命的表现依赖于诗意氛围的营造。歌剧里大量出现的象征和隐喻勾勒了其幽暗清冷的

对戏剧意象的巧妙使用,也是舞台上实践宿命思想的重要方式。因为宿命的表现依赖于诗意氛围的营造。歌剧里大量出现的象征和隐喻勾勒了其幽暗清冷的情绪色彩:花园里的盲人泉、黑暗的森林、戒指、岩洞、城堡、消失的船只是该剧中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也许比其他手法都更强烈地使宿命的中心立意有了具体的可感性,让意象作为某种可感的气氛,其间的音乐性已经呼之欲出。并且,这些意象所有的诗性特质也极容易从音乐角度呈现,触动德彪西的也不是森林或者城堡本身,而是将其搬上舞台后能刺激观众的联想力。在这里,德彪西与梅特林克的表现手段如出一辙,注重印象与感觉是二者共同的特点。

(三)“以死为美”的生命意识

剧中的象征意味来源于戏剧文本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即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体验,包括生存与死亡、物质与精神、抗争与命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死亡主题之于《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是指精神净土与贵族文化遭遇危机时更深刻的信仰危机和灵魂拷问,而非仅仅是肉体的毁灭和丧失。

就文字层面而言,《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是悲观的。原著作者梅特林克似乎对现实世界不抱有任何幻想,认为自然界与命运神秘恐怖而无法接近,人类只能顺从于自然,听从命运的发落。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之间产生了纠结而隐秘的叔嫂恋是他们敢于超越道德的束缚,更敢于挑战皇室婚姻的权威,但最终只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佩雷亚斯死于戈洛的剑下,几个小时后梅丽桑德在分娩后去世,似乎暗示她是追随真爱而去的,两人的死象征着真爱的破灭,全剧的悲观气氛在此处最为浓重。但笔者以为,死亡之于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是生存的另一种姿态,肉体的毁灭隐喻着灵魂的永生。死亡之于他们,是必然而不是选择。看似悲观,却是作者高度理性思考的表现:死亡是生命体的必然选择,迎接死亡的来临是人类不可逃避的责任。

尽管死亡是宿命,但是强调宿命中的自主性却是现代派艺术家共同的创作特点:他们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他们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却并不回避,反而以一种极致的美态迎接生命中这一必然结局。所以,真实反映死亡之于生命个体的影响,是追求艺术真实的必然渠道,并非纯粹的“悲观”一言以蔽之。

结 语

综上所述,德彪西在《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大胆尝试的“嫁接”技法为20 世纪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学者认为,《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吕利的法国歌剧传统和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结合的产物,是传统音乐与严肃哲学的结合,使20 世纪的欧洲音乐(特别是法国音乐)整体呈现出怀疑与虔诚、真实与虚幻并存的审美格调,而这种审美格调也为20 世纪的艺术欣赏重新走向复魅奠定了基础。就创作影响而言,拉威尔、勋伯格、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等音乐家的灵感均得益于他天才般的创作。

[1]吕昕.世界音乐巨匠德彪西[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法〕克劳德·德彪西.热爱音乐——德彪西论音乐艺术[M].张裕禾,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网址: http://www.xjzjbjb.cn/qikandaodu/2021/0718/719.html



上一篇:西夏歌舞戏剧特点及发展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为
下一篇:浅谈西安文理学院冯从吾剧社的发展

戏剧之家投稿 | 戏剧之家编辑部| 戏剧之家版面费 | 戏剧之家论文发表 | 戏剧之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戏剧之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