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戏剧之家》收稿方向[05/29]
- · 《戏剧之家》数据库收录[05/29]
- · 《戏剧之家》栏目设置[05/29]
- · 《戏剧之家》刊物宗旨[05/29]
- · 《戏剧之家》征稿要求[05/29]
- · 《戏剧之家》投稿方式[05/29]
戏剧之家外文参考文献(中外戏剧史pdf)(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安娜和郭沫若连续通信40多次,有时一周通信5次。 安娜在回信中说:“我仰慕的哥哥:每天我都在想你。 我不知道你的现状怎么样
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安娜和郭沫若连续通信40多次,有时一周通信5次。
安娜在回信中说:“我仰慕的哥哥:每天我都在想你。 我不知道你的现状怎么样了……"
另一封回信是“哥哥:除了你我再也不能爱别人了。 我这个,我的这个灵魂,除了你之外,不能为任何人所有。”
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安娜的恋情不被老家人接受,他们对安娜说,如果她继续和郭沫若交往,她会把她逐出家门,除掉她的宗籍。 安娜爱上了郭沫若,和老家断绝了关系,选择了什么都没有就跟着郭
沫若,郭沫若给她取了个名字:郭安娜。安娜跟着郭沫若吃尽了苦头,当时郭沫若只是个异国求学的学生,没什么经济收入,安娜又失去了娘家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他们只好四处租房子住。郭沫若拼命写作译书,没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没有砚台用磨平的砖头代替……,生活相当窘迫。安娜承担所有家务,还为郭沫若生了四儿一女,她任劳任怨竭力哺育着儿女。
于立忱的出现打破了安娜的平静生活。
她知道,郭沫若和于立忱一个是才华超众文彩四溢的多情才子,一个是冰雪聪明、秀外慧中的气质美女,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对于和自己生活了18年的丈夫的移情别恋,安娜“深感不安”。 作为徒的安娜,脾性大度,能够容忍、同情他人,她没有哭闹,只是选择默默忍受。
爱上郭沫若的于立忱,对《大公报》社长张季鸾的追求,直接断然拒绝,使一直关照她的张社长很生气,他表示不再承担于立忱的旅日费用。
于立忱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上海。身患疾病、忧郁,加上张季鸾的苦缠,5月于立忱在上海自缢身亡。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发现于立忱已经死了,就写了《断线风筝》纪念她,后来还两次拜谒于立忱的墓,把《咏风筝》这首诗写下来送给于立群。(此处是李斌先生所讲)。
无论怎样,一个如花少女就这样香消玉损了,留给人的是无限的沉思,死因几十年成谜。
郭沫若的第三任合法妻子——于立群,这位就是主题所说的女主
郭沫若初见于立群,就被她脱俗的气质所惊艳。当时的于立群留着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被阳光晒得半黑的健康肤色,言谈举止稳重端庄,没有普通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另外,更让郭沫若惊喜的是,于立群和姐姐长得很像,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
见到郭沫若,于立群把于立忱留给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
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面对比自己小24岁的于立群,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就有意识地制造和于立群见面的机会。
此时的郭沫若在当时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于立群对他十分敬重与爱戴,郭沫若很快就获取了于立群的芳心。
而于立群在当时也是十分优秀的, 她14岁就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又去了上海电影学校进修,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多才多艺,人也漂亮,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郎才女貌,1938年,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周总理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婚礼上周总理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郭沫若说:
“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
于立群一生历尽坎坷,她却是陪伴郭沫若到最终的一位夫人。于立群经常参加救亡文艺演出,又和郭沫若结缘于抗战,又是抗战期间结婚,所以,于立群又被人称为“抗战夫人”。
婚后,于立群替郭沫若抄写文章、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为郭沫若终日忙碌,协助他出版了许多革命书籍,郭沫若也没再在感情上瞎折腾。
抗战胜利后,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曾带着五个孩子漂洋过海来找郭沫若,可是此时郭沫若和于立群已经有了几个孩子了,郭沫若对她避而不见,当然于立群也不愿她人分享丈夫,作为深爱郭沫若的她,自然会吃醋的。安娜在痛苦万分中回到日本。她原谅了郭沫若,认为错不在郭沫若,所有的一切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过。期间安娜从来没有打扰过于立群和郭沫若的生活。
郭沫若和于立群过得充实而幸福,共生育有6个子女,4男2女。
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建英,女儿庶英、平英。小儿子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当前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
可是,在于立群晚年时,却接连发生让她心痛欲绝的事:1、1967年,正在音乐学院读书的儿子郭民英突然;2、1968年,在北大读书的儿子郭世英被人打死。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网址: http://www.xjzjbjb.cn/zonghexinwen/2022/120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