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陆游乡居诗与宋代戏剧以浙东运河鉴湖流域为(4)

来源:戏剧之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参军戏 浙东运河、鉴湖一带自古多丰年,是富庶之乡。建炎南渡后,宋王朝宗室、显贵多有在绍兴购置田产。北方人口大量迁入,人口更为密集。加之距

(一)参军戏

浙东运河、鉴湖一带自古多丰年,是富庶之乡。建炎南渡后,宋王朝宗室、显贵多有在绍兴购置田产。北方人口大量迁入,人口更为密集。加之距离行在临安较近、交通方便,戏剧演出也得以迅速传播。陆游有《春社》(四首其四)诗: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诗稿》卷二十七)

可见绍兴一带戏剧氛围之浓厚,在山阴农村热闹的春社日,还有参军戏的上演。参军戏是一种以滑稽问答、讽谏为主的戏剧形式,盛行于唐,“至宋代还盛演不衰”,但“在杂剧已经兴起的宋代,参军戏已经开始融入杂剧”[8]。主角(参军)和配角(苍鹘)的逗笑、滑稽演出,时常使儿童们欢喜异常。绍兴府地区“处处是优场”的艺术土壤和戏剧文化氛围,也为南戏兴起、传播创造了条件。诗中的“京都新禁舞斋郎”之《舞斋郎》应是指根据北宋开始流行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南戏,主人公“舞斋郎”(6)“斋郎”,本为官名,是掌祭祀的小吏,亦为宋代舞队名。宋人将役使虫蚁(虫和小的鸟雀)戴着面具跳舞者曰“舞斋郎”。是宋真宗时期保州(今保定)的一个“弄虫蚁”(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的杂耍艺人,名唤赵二十七郎,后从军。此戏意在褒扬爱国抗辽、恢复故土。《舞斋郎》南戏当时盛行于杭州,但大约是与当时主政者的主和政策相悖,故遭到了禁演。

徐渭《南词叙录》言:“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甚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9]宋光宗朝也即绍熙年间(1190—1194),是陆游的66岁至70岁,此时他寸步未离故乡。陆游《春社》诗中“参军”所讽的“京都新禁舞斋郎”戏文,即是“宋光宗朝被禁演的‘戏文’,是南戏正式形成的标志”[10]。宋光宗朝,南戏由民间传入杭州、绍兴等运河城市,特别是在杭州等地盛行后出现了专业编演团体,已从话本和诸宫调等说唱伎艺中吸收充足养分,发展成大戏而盛行,甚至遭到了禁戏。这是被称作“戏文”的南戏的定型阶段。绍兴府与杭州仅一钱塘江之隔,两地戏剧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甚至京都新禁戏文的事也很快传到绍兴。

(二)村伶夜场、优场、戏场演出

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浙东运河沿线草市镇的勃兴,绍兴的一些城镇甚至包括陆游所在的近郊农村,市民意识和通俗文化兴起并传播,农村市场的农民也对文化消费有了一定的需求,开始出现一些较为商业性的村伶“夜场”“优场”和更为专业的“戏场”。

第一,陆游乡居诗中,寺庙里做夜场的“村伶”应为“堕民”,“优场”表演者应为“堕民”或路歧艺人。

村巫、乡傩的演出活动与戏剧、戏曲有“重则血缘,轻则边缘”[5]的关系,但因其本质上从属于或派生于祭祀,故仍依托于绍兴农业的丰歉和习俗。陆游所处时代绍兴府地区较接近戏剧或者说与戏曲血缘较近的演出,除村巫、乡傩、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参军戏之外,还有村伶、堕民的演出活动。

陆游诗中多次提到的“村伶”这一演出群体,其演出项目甚至演出形式由于叙述较略,已无从详考,但可以确定的是,其演出为“戏剧”的可能性无疑很大,比巫、傩更接近戏剧、戏曲。如陆游作于庆元四年(1198)秋的《书喜》(三首其二):

今年端的是丰穰,十里家家喜欲狂。俗美农夫知让畔,化行蚕妇不争桑。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身是闲人新病愈,剩移霜菊待重阳。(《诗稿》卷三十七)

以及间隔6年后,作于嘉泰四年(1204)春的《出行湖山间杂赋》(四首其二):

新酿学鹅黄,幽花作蜜香。客邀闲即去,病起醉何伤。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吾心静如水,随事答年光。(《诗稿》卷五十七)

两诗中“村伶”上演的皆为夜场,演出场地都在寺庙。表演的时间点似乎仍与农业的丰歉或者祭祀有一定关联。中国戏曲与神庙的祭祀活动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祭祀仪式中的表演活动是戏曲演出吸收的重要对象。那么绍兴“村伶”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在陆游诗中“村伶”的活动均与寺、庙(祭祀)相关,这自然令人联想到和尚班与道士班群体的道场、坐唱,而“村伶”的字意是乡村艺人,职业的和尚和道士通常不被称为“伶”。结合绍兴一带在南宋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陆游诗中的“村伶”应该就是在绍兴被称为“堕民”“丐户”“乐户”的群体。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网址: http://www.xjzjbjb.cn/qikandaodu/2021/0305/598.html



上一篇:镜头与观众表演艺术与舞台艺术
下一篇:习惯

戏剧之家投稿 | 戏剧之家编辑部| 戏剧之家版面费 | 戏剧之家论文发表 | 戏剧之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戏剧之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